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唐宋建築史專題研究
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OF THE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開課學期
98-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藝術史研究所  
授課教師
黃蘭翔 
課號
ARHY7071 
課程識別碼
141 M129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 
上課地點
樂學館205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1CHINA_ARCHI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課程概述
本課程是持續97學年度下學期開設的「中國建築史研究專題」的專題課程,上學期回顧了「中國建築史」這個領域起源與建構之過程,也檢討了中國建築與都市最早期,亦即先秦時期的新石器時期到有史時期的商、周(春秋、戰國),以及中國建築發展定型之秦漢時期的建築歷史。最早期的建築與都市的發展特質規範了後來整個中國建築長時間的歷史特質。
上學期作為上課中心討論之材料以《中國建築簡史》(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理論及歷史研究室中國建築史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2年10月)及《中國建築史?研究》(田中淡著,東京弘文堂,1989年),再輔以其它相關資料。雖然《中國建築簡史》出版的時間稍早,但在1981年10月,國際知名日本的中國建築史學者田中淡,將其翻譯成日文版出版,日文版中加入了大量的註解與補充當時最新的材料,成為目前主題清晰而完整的「中國建築史」通史性材料。
除了有上述概論性資料可以顧及初步而整體的專業知識之外,《中國建築史?研究》則是深入分析龐大而又豐厚的第一手漢籍資料,論述中國建築史核心課題的專書。上學期細緻地討論了「先秦時代宮室建築序說」與「周原建築遺址的解釋」,在這學期將討論「隋朝建築家的設計與考證」「中國壁畫墓的建築圖與唐初的建築樣式」。若還有時間將一併討論宋代對日本建築影響的「大佛樣式」與「禪宗樣式」的「日本中世新樣式建築的結構改革」。
這學期的課程將討論作為東亞核心建築文化的中國唐宋建築與日本古代與中世時期的建築課題。
 

課程目標
三、課程進度(18週)
(1)隋、唐建築史前史——三國、南北朝的建築建築史概論
(2)隋、唐建築史概論
(3)五代、北宋、遼、西夏建築史概論
(4)南宋與金建築史概論
(5)「隋朝建築家的設計與考證」——隋朝的建築工程
(6)「隋朝建築家的設計與考證」——工部尚書宇文愷主導的設計工程
(7)「隋朝建築家的設計與考證」——建築史學家的宇文愷
(8)「隋朝建築家的設計與考證」——隋朝的建築家群像
(9)「中國壁畫墓的建築圖與唐初的建築樣式」——漢、六朝的壁畫墓與其建築圖
(10)「中國壁畫墓的建築圖與唐初的建築樣式」——隋唐時代壁畫墓與其結構組成
(11)「中國壁畫墓的建築圖與唐初的建築樣式」——唐代壁畫墓之建築圖
(12)「中國壁畫墓的建築圖與唐初的建築樣式」——唐代初期的建築樣式與二、三技法的特徵
(13)「日本中世新樣式建築的結構改革」——日本中世新樣式的出現
(14)「日本中世新樣式建築的結構改革」——日本中世新樣式的結構改革
(15)「日本中世新樣式建築的結構改革」——「穿」(貫)與「丁頭拱」(插肘木)
(16)「日本中世新樣式建築的結構改革」——補間斗拱與溜金斗拱拱
(17)「日本中世新樣式建築的結構改革」——內部結構的特色
(18)學生期末口頭報告 
課程要求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之目標在(一)讓學生學中國唐宋時期的建築史與都市史的基本知識。(二)讓學生知道應用漢字文獻、考古出土文物、實存建築本身的中建築史研究辯證的方法。(三)讓學生知道中國古建築文化與日本古代、中世時期的建築文化討論的核心課題。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四、參考書目
(1) 田中淡、《中?建築史?研究》、東京:弘文堂、1989年7月。
(2) 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理論及歷史研究室中國建築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建築簡史》,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2年10月。(田中淡日譯,《中國建築?歷史》,東京:平凡社,1981年10月)。
(3) 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1978年。
(4) 太田博太郎著,《日本建築史序說》,彰國社。
(5) 新建築學大系編輯委員會,《日本建築史》,東京:彰國社,1999年10月。

五、成績評量方式
本課程的上課將以老師講課與學生報告混合方式進行。在前兩週的課程由老師導讀與補充相關資料。從第三週開始,老師與輪流值班的學生擔任導讀與資料收集。平常擔任導讀工作與參與討論佔學期成績50%;期末報告佔學期成績5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